最近几天,位于辽南的红沿河镇迎来了又一个供暖季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份温暖来自于11月1日正式投产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热示范工程该项目利用红沿河核电站汽轮机抽汽作为热源,规划供热面积24.24万平方米,替代红沿河镇原有的12座燃煤锅炉房,惠及当地居民近2万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二氧化碳峰值排放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二氧化碳峰值排放行动。
核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清洁能源加入供热能源大军,为蓝天保卫战注入创新能量
核供热安全打造零碳城市
2018年,核电跨界之笔落地山东海阳。
一期园区级供热,二期县级供热,三期区级供热暖核一号沿着三步走战略稳扎稳打日前,国家能源核供热商业示范工程二期202.5 MW项目提前6天投产,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热城市
核供热的故事,如今在红沿河核供热工程中得以延续作为东北第一座核电站和东北最大的电能投资项目,辽宁红沿河核供热项目投产后每年将减少消耗标准煤5726吨,减少二氧化碳1.41万吨据此估算,本采暖季结束后,国家电力投资公司两个核供热项目预计可节约原煤约20.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1.4万吨,有效改善区域采暖季大气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
日前,华南地区首个核能供热示范工程——CNNC秦山核能供热示范工程正式投产到2022年4月,示范工程已完成第一个采暖季任务,持续为近4000户居民安全稳定供热100天,供热价格比过去下降约1/3据测算,到十四五末,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满足约400万平方米海盐的供热需求,与我国南方的电采暖方式相比,每年可节约电能约1.96亿千瓦时
2022年12月供暖季,浙江海盐的老年公寓以及工业用户和公共用户也将陆续接入核电供暖主网。
核供热是将核电站产生的部分热量输送给供热公司,然后通过供热管网输送给终端用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热交换,没有介质交换CNNC秦山核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谦说,用户接触的是经过层层隔离的完全安全的水,通过三回路和二回路之间的压差设计,加上辐射监测装置,实现了多重屏障防御
挖掘风能和地热能的更多潜力
中国可再生能源丰富,可谓风光无限截至2022年8月底,全国电力投资总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26亿千瓦,占比62.5%光伏,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装机规模世界第一
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具有发展分布式能源+电采暖的天然优势在山西灵丘,国家电力投资公司河北公司建成了中国最大,山西第一个风电清洁供热示范项目2022年供暖季,计划供暖8.9万吉焦,为2250户家庭和220个商业用户带来温暖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为城市公共建筑,楼宇和各类公园的清洁供热提供了有利支撑国家电力投资公司安徽分公司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建设了地源热泵在绿色低碳环保的同时,其制冷制热效率比传统空气源热泵高40%左右,运行成本仅为普通中央空调的30—50%,一年可节省电费10万元
为充分利用可再生地热资源,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还创新研发了复合冷热源系统该系统包括地源热泵+电锅炉+蓄能水箱+冷水机组地源热泵提供基本负荷,冷却塔用于夏季调峰供冷,电锅炉+蓄能水箱用于冬季调峰供热该技术将应用于中科院源—网—载—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二期
生物能源成为工业的新引擎。
日前,秸秆能源1号在黑龙江佳木斯实现连续产排,标志着生物质绿色能源颗粒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今年供暖季,国家电投公司将在佳木斯一区三县开展散煤替代供暖预计2024年绿色能源颗粒年产量达到30万吨,替代推广清洁取暖散煤约1000万平方米
秸秆能源1号是国家电力投资公司上海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生物质绿色能源颗粒技术和移动式绿色能源颗粒生产装置它以农业秸秆,林下剩余物和农副加工废弃物为原料,就地实现类煤燃料转化,突破了生物质能利用运输和储存不便的瓶颈上海成套研究所副总经理马明骏说
在黑龙江密山,吉电股份集中当地玉米秸秆丰富的生态优势,开辟了原料储存—燃料加工—能源供应—有机肥销售的秸秆再利用循环产业链。
产业链上游,6万吨生物质型煤生产基地已完成试运行,替代煤炭近3万吨,产业链中游,目前,覆盖密山市16个镇和一个社区的43台常压生物质供热锅炉已建成投运,总供热面积26.1万平方米,在产业链下游,多方共同将秸秆焚烧后的灰渣制成有机肥,实现取之于田,用之于田。
清洁取暖的密山模式温暖了家,也鼓了老百姓的腰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