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实习生陈芷欣 广州报道
当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涌入蓝色大海,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
3月28日,“人工智能+”智慧海洋论坛在广州举行。以解读《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海洋应用场景白皮书》为契机,论坛邀请行业专家及合作伙伴分享产业经验与学术观点,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海洋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2024年,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行业在人工智能引领下加速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新的动能。而其中,占地表总面积70.8%、2023年生产总值接近10万亿元的海洋无疑是关键版图之一。
作为海洋大省,面对海洋强国战略与“人工智能+”两大时代主题,广东应该怎么做?又应该如何推进二者的融合发展?论坛现场,来自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深圳技术大学、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等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们,为这场AI与海的碰撞带来了多种“猜想”。
其中,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代表性技术,“数字孪生”这一关键词被多次提及。从海上应急救援到海洋牧场运维,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孪生网络,或将为广东智慧海洋发展打开更多可能。
在数字时代,整合多渠道的数据并确保其可访问性是一个明显趋势。数字孪生技术恰恰契合了这一趋势,它提供了一个框架,有助于促进大量数据和信息的集成和利用,包括来自遥感设备的实时数据。
“AI赋能的海洋数字孪生网络具有高效的信息感知-数据传输-任务计算机制,通过在海洋物联网中各种实体机器数字虚拟副本之间实时交互信息,分析采集数据,做出智能决策,并且拥有自适应调整网络决策的能力。”论坛伊始,《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海洋应用场景白皮书》就给出了对海洋数字孪生网络的定义。
主题分享中,专家学者们带来了更多海洋数字孪生技术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案例。
在对AI赋能应用场景的解读中,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智慧海洋行业专家张腾翼表示,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多变,AI赋能的海洋数字孪生网络可以高效应用于远程海上应急救援,“一旦海上出现了紧急情况,通过在数字孪生网络上部署AI算法,可实现对海上救援资源的自动分配和合理优化,结合海洋环境数据、救援船只实时位置和状态等信息,智能预测救援需求,同时动态调整资源分配,确保救援可以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响应紧急情况”。
南海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刘洺辛则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了海洋牧场的建设与管理之中。据介绍,针对海洋牧场装备的智能运维和数字化管理需求,目前南海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已构建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海洋牧场装备结构性能和寿命预测模型,可提前预测远洋牧场装备出现的老化、故障等问题,基于相关理论进一步优化人工维护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出海操作,同时保证养殖网箱的正常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创建海洋数字孪生的基础,始于采集到的数据,推进海洋数字孪生网络的构建也对海洋数据的采集、共享提出了更高要求。
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杨仁友即在主题分享中建议,要根据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需求,构建智慧渔业的“指挥大脑”,根据不同的业务板块对海量底层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构建起“数字知识库”。
“目前,我们也正在探索构建陆海联动科研实验平台,将海上数据经过边缘计算构建形成数字孪生模型,再通过数字孪生实时反映海上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陆海联动平台,可以实现‘陆基研究部署、海上实时响应’的效果,从而加快产业化进程。”杨仁友表示。
张腾翼也提到,未来随着数字技术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融合能源、通信、算力等多种模块的海洋智能中枢,支持海洋数据采集从回传处理转变为本地处理,进一步提高算力获取效率并降低成本,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养殖、海洋能源、海洋气象预测等领域的应用。
“海洋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新赛道。”论坛尾声,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曾沂粲表示,人工智能在海洋领域发挥优势的前提是海洋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产业界更深入理解海洋产业的业务环境,并积累丰富的海洋领域知识和数据,“只有当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海洋产业带来切实增量和价值时,它才有可能被广泛接受并产生规模效应,最终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