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辽西走廊”要冲之地的辽宁省锦州市,积极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深入挖掘“辽西走廊”文化内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新打造“辽西走廊”文化旅游品牌,一批兼具文化底蕴和优美风光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广大游客首选。
锦绣之州,兼具傍海廊道、大凌河廊道
“辽西走廊”是中国四大民族走廊之一,是连接东北与关内各地的重要通道。历史上,“辽西走廊”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民族杂居、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经济、文化和民族交融之地,在中国疆域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辽西走廊”以辽西区域命名,辽西是人文地理学概念,大体指医巫闾山以西、七老图山以东、燕山以北、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区域范围,处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处,是东北与中原的连接部位。长期研究“辽西走廊”的渤海大学教授刘丹表示,辽西区域内河流与山脉交错,山脉和大海之间,历史上形成了两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廊道,即穿行于山谷之间的大凌河廊道和蜿蜒于山海之间的傍海廊道,总称为“辽西走廊”。
刘丹说,锦州地处“辽西走廊”要冲,自古就是商贾云集,兵家必争之地,并且锦州是沿海文化与大凌河文明的交融地,是唯一一个既有傍海廊道、又有大凌河廊道的城市。
沉浸“辽西走廊”:传承文化遗产 打造旅游品牌
“辽西走廊”是一条典型的“诗书之路”,从出土资料与文献记载来看,礼、乐、诗、书、儒学、佛教等偏重精神、文化的内容成为辽西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介质。
从交流物品的文化属性看,辽西走廊更侧重于文化、精神层面。这可以从诸多事例加以说明:红山文化的玉器属于精神层面,玉以通神;三燕时期,佛教从辽西走廊传到朝鲜半岛;契丹东丹王耶律倍到中原购书,在闾山建读书堂;金人占领汴京,把大量中原典籍运往金都,“典章文物尽入于金”。
刘丹说,“辽西走廊”文化遗产资源众多,类型丰富,是打造线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区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同时辽西走廊也是一条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遗产廊道”。
据介绍,辽西走廊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鸽子洞遗址、查海遗址、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古遗址,以奉国寺、北镇庙、广济寺古建筑群、兴城古城、九门口长城为代表的古建筑,以及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馆、白老虎屯战斗遗址、梁士英舍身炸地堡遗址为代表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此外,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体育等。
锦州市高度重视“遗产廊道”开发利用,正积极打造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包括文明起源之旅、契丹辽文化之旅、长城文化之旅、镇山文化之旅。
深入挖掘辽西走廊文化内涵 推出经典研学旅行线路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锦州深入挖掘辽西走廊文化内涵,充分发挥锦州奉国寺等重要文物古迹遗址的阵地作用,整合全市文旅资源,探索开发了辽西走廊研学旅行线路,对外发布了傍海廊道之旅、辽西故道之旅、古塔寻踪之旅三条经典研学旅行线路,并为域内20家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授牌。
本次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揭牌及研学旅行线路发布是继锦州2023年牵头联合秦皇岛、承德、赤峰及阜新、朝阳、葫芦岛等城市组建辽西走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城市联盟、举办首届“辽西走廊历史文化讲坛”后,深入开展辽西走廊文化研究工作的又一举措。
据介绍,傍海廊道之旅通过游览笔架山了解潮汐常识、笔架山天桥成因、陆连岛地质学知识,参观笔架山古建筑群学习中国古建筑知识,聆听笔架山传说,通过赶海认知海洋生物。游客从一路滨海风光再到湿地保护区,尽情欣赏鱼虾戏水、候鸟翱翔,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见证荒芜滩涂转变为绿苇红滩,深入解读为什么湿地会被称为“地球之肾”。
在辽西故道之旅,游客走入辽西故道,感受锦州的独特文化气质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见证我国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单檐木构建筑——义县奉国寺,见证开凿于北魏太和23年,具有1500多年历史文化,被誉为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宝库的——万佛堂石窟,见证晚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大量珍稀化石,见证大棘城文化遗址等,深刻了解关于辽代古建筑修复、古代政治形态演变,以及民族迁移融合的古老历史文化。
锦州现存辽金时期古塔13座,在古塔寻踪之旅中,游客通过实地研学现存的古建筑,以“辽代古塔出现与发展的历史背景”,解读古塔建筑所包含的文化交流过程及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脉络,培养研学者历史时空观念,从史料和古塔建筑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提高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兴趣。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